|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近年来,不论是两会还是日常生活中,医患关系都是热点话题。
“在临床中很多的医疗活动受到误解,一些医疗纠纷正是由于对医疗技术或者是麻醉方面知识缺乏而造成的。”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
为了宣传麻醉学相关科普知识,提高人们对麻醉的认知度,2017年3月30日国际医生节之际,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新华社瞭望周刊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麻醉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首次将3月27日至4月2日定为“中国麻醉周”。
毛群安在上述发布会上指出,应借助多种传播渠道,积极开展麻醉知识方面的健康科普宣传。这不仅能促使公众了解麻醉学技术进步,也能让患者更好的配合麻醉医生的临床治疗,减少医患矛盾发生。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倡议在“中国麻醉周”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推动麻醉及危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及科普工作。并将本年度麻醉周主题确定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
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表示,随着医学的发展,从术前到术后,从手术室到门诊,从急危重症抢救到无痛治疗,到处都有麻醉医师的身影。因此2016年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以关注患者康复为中心,提出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目标。麻醉医生不仅要关注麻醉安全,同时也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长期康复和转归,不管手术后的并发症是由患者因素、手术因素还是麻醉因素引起的,麻醉医生要主动作为。
麻醉本身是安全的,真正的挑战是围术期管理与降低术后死亡率。“2016年全国手术量超过4000万,手术后死亡例数至少90万以上,成为我国排名第四位的死亡原因。”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表示,手术结束远不是终点,而要将视野拓宽至围手术期全程。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危重症病学教研室主任姚尚龙指出,麻醉学从只应用于手术期发展成为围术期医学,目的就是为患者今后不仅在手术中能够得到麻醉镇痛治疗,还将得到‘急性疼痛治疗’,‘术后监护治疗’、‘重症监护治疗’、‘慢性疼痛治疗’、‘睡眠治疗’和‘姑息治疗’等围术期范畴内的常规性镇痛,从而享受到更舒适化的医疗服务。
来源:环球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睡着”和“苏醒”的医疗艺术——写在第一个中国麻醉周 我们之所以将在“国际医生节”这一日子创立“中国麻醉周”,就是希望麻醉学科不忘历史,以170年前的历史事件激励自身,争取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 熊利泽 西京医院院长
带着帽子口罩,在手术间宅着,让人睡着或苏醒——麻醉医生在大众眼里总是很神秘。
公众对于麻醉师并不像对外科医生那么了解:如果手术出现危险,谁来保驾护航?而对于麻醉,亦有各种疑虑:麻醉有风险吗?手术中会痛吗?手术后会痛吗?麻醉会使我变傻吗?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公众进行麻醉知识的科普宣传;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则不仅需要追溯麻醉的发展历史,还要厘清麻醉面临的现实难题,更要找准麻醉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部历史里的三座丰碑
1842年3月30日,美国的一位乡村医生Crawford Long为一位患者成功实施了乙醚麻醉下的颈部包块摘除术;1846年10月16日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由Morton医生当众表演乙醚麻醉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始,人类从此真正战胜了手术中疼痛;1993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签署总统令:将每年的 3 月 30 日作为国家医师节,之后被称为“国际医生节”。现代麻醉的发明,实现了手术无痛,这是麻醉医学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没有现代麻醉,就没有现代外科学的发展。但由于早期的麻醉药物的固有缺点、并缺少必要的监测和麻醉设备,每1000-2000例麻醉就会死亡1例。
1920年代到1980年代,是麻醉医学发展史上发明最多的时代,主要通过麻醉新药物、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和创新,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1933年,麻醉医生John Lundy建立了第一个血库,保证了外科手术的大量开展。1950年,麻醉医生Peter Safar发明了心肺复苏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1973年,麻醉医师John Bonic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疼痛诊所,同时将硬膜外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而麻醉相关的死亡率已经从1954年的1/2680降到了今天的每10万到20万例麻醉死亡1例。手术从“无痛”走向“安全”,这是麻醉医学的第二座里程碑。
而第三座里程碑是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关注手术后顺利康复及转归。手术结束远不是工作的终点,而要将视野拓宽至围手术期全程,并千方百计地防治围术期的并发症。这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对全体麻醉医生的倡议。并提出中国麻醉学科的“五大发展愿景”:努力将麻醉学科建设成为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舒适医疗的主导学科、未来医院的支柱学科、医学创新的重点学科和社会熟知的品牌学科,并提出了“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转变的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方向。
一根“针”的传奇故事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随团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得了急性阑尾炎,经药物麻醉后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又接受了20分钟的针灸治疗缓解疼痛, 詹姆斯在7月26日的《纽约时报》上撰文介绍了他的这段奇遇。
这是一根“针”对于世界的惊艳亮相,也是中国对于麻醉学的突出贡献。
其实,早在公元前386年,就有扁鹊配置“药酒”给患者服用实行无痛手术的记载,华佗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洋金花(即曼陀罗花)都是早于西方世界十几个世纪进行的麻醉实践。但提起中国对于现代麻醉学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针麻”。
1958年9月5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灸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 开创了针刺麻醉。并很快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1971年7月19日,《人民日报》首次向世界宣布中国针麻共应用100多种手术,累计60余万例,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指出:“从针刺治疗到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提出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开始了至今仍风靡欧美的“针灸热”。1976“针刺麻醉”被烙印在中国邮票中,汤沐黎创作的油画《针刺麻醉》被中国美术馆永久馆藏。
然而,针刺麻醉始终解决不了镇痛不全、肌肉不松和难以消除内脏牵拉反应三大难题。对此,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熊利泽教授等于2015年提出 “针药平衡麻醉”的新理念,发挥西方医学和针刺麻醉各自优点,减少麻醉用药,减少了并发症,加快了手术后恢复。
21世纪,我国麻醉医学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中国麻醉学者逐渐活跃于各个重要国际学会,标志着我国的麻醉学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2008 年成为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WFSA)的常任理事国。2014年熊利泽教授当选为亚澳麻醉学会主席,成功实现了几代中国麻醉人登顶国际顶级学术机构领袖的梦想,而2016年世界麻醉医师大会和2018年亚澳麻醉学会在中国的举办,更是一举奠定了中国麻醉在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围绕麻醉医学临床的需要,我国民族工业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也取得飞跃的进步,除满足国内市场外,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出贡献。
一颗仁心的责任担当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健康中国”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主旨。这不仅是对医学发展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医疗系统综合诊治技术提出的要求。
2015年,中国麻醉量已经超过四千多万,并呈快速增长趋势。然而,手术与麻醉相关的围术期死亡始终居高不下。目前实施手术的多是老人、孩子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何提高患者的安全,成为实现我们国家医疗改革和人口健康目标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提出麻醉学科要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这一目标。
面对日益提高的患者期望和严峻的围术期安全形势,麻醉的工作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解决手术疼痛的问题,还需要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术前评估与治疗,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术后镇痛及康复等在内的以维护病人生理功能平衡,改善患者预后为目标的整个围手术期管理。
2016年,中华麻醉学会学术年会首次设立了年会主题——“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正式提出将学科发展目标定位与创建适合医学未来发展模式的“围手术期医学”学科。学科的发展对麻醉医生的知识广度与思维宽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临床麻醉工作增添了新的天地、打开了新的窗口。
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是麻醉学科主动承担历史使命的深刻表现,是在实现麻醉相关死亡率降低至20万分之一以下的安全目标后,将未来的目光关注于患者的远期预后与生活质量上的转变。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将麻醉学科的定位转换成为“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的大胆尝试,力图将麻醉学的内涵延伸为纵向涵盖术前、术后全程,横向覆盖无痛、安全、舒适诊疗各个方面的新型学科,从而在我国医改最终实现分级诊疗、合理医疗目标中成为“未来医院的支柱学科”。
随着全球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提出,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士等治疗团队与患者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式流程。核心必然是贯穿治疗流程和不同维度的麻醉与围术期学科。中国麻醉学者结合自身优势在ERAS理念推动过程中进行了不断创新与拓展,其中由我国学者在中华文化的瑰宝——针刺技术基础上建立的围术期电针技术,已经显示出显著降低术中麻醉药物应用,减少ICU停留时间、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优势,并在国际上并开创了“针药平衡麻醉”新理念。
未来的麻醉学科,必将会成为以患者为中心,创新科学研究、完善临床实践、提升人文情怀,使麻醉学科成为“临床安全的关键学科,舒适医疗的主导学科,未来医院的支柱学科,科研创新的重点学科,社会熟知的品牌学科”,勇敢承担起健康中国所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本文作者系西京医院院长)
关于麻醉,你该知道的
手术麻醉前为什么要禁饮食?
如果胃内有食物,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呕吐或返流。麻醉后病人的意识消失,平常能够保护我们的咽部反射消失,气管入口的声门不能关闭,就会引起胃内容物误吸入气管内,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后果是致命的!
孩子感冒咳嗽能手术麻醉吗?
小孩子如果处在感冒咳嗽阶段,证明孩子的气道处炎症反应状态,此时,一个小的刺激就可能引起严重的气管痉挛或支气管痉挛,有时候也会发生急性的喉痉挛,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情况,常会危及生命。当孩子感冒咳嗽时,最好等到气道疾病痊愈后再进行麻醉。
麻醉医生的工作是不是打一针就没事了?
麻醉医生故而也被人们称为 “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当然不是打一针就没事了,要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律、呼吸、意识、体内环境等多个方面,并根据情况对药物和技术随时作出调整,使病人在手术中处在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在手术结束后安全顺利地苏醒。此外,麻醉医生还要承担手术病人术后镇痛、重要器官功能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
麻醉有风险吗?
麻醉风险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其安全与否则取决于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和麻醉医生的麻醉管理水平。但现在的麻醉也是相对安全的,全世界范围内麻醉相关的死亡已经降至万分之一,在有些地区和医院甚至达到了1/20万以下。
选择哪种麻醉安全呢?
老百姓常说的全麻、局麻,已经包括了专业上说的吸入全身麻醉、静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区域麻醉等等多种麻醉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麻醉更安全,取决于三个因素:病人要进行的手术、病人个体情况、麻醉医生对麻醉技术掌握水平。
手术中会疼痛吗?
麻醉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供病人一个无痛的状态,保证手术能够正常进行。因此在手术中,麻醉效果恰当时,病人是不会感受到疼痛的。
手术后会疼痛吗?
术后病人从麻醉中逐渐恢复过来时,会感受到伤口和手术部位的疼痛。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的给药方法,多种技术支持的镇痛模式,有效的管理手术后的疼痛,在一些病人术后可以做到完全无痛,在多数病人术后实现疼痛的减轻。
麻醉会使我变傻吗?
术后一些人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在老年人中发生率会比较高;其次,由于手术和麻醉两个因素并存,病人短时间内承受的身体创伤和心理打击都很大,但是否因为“麻醉”这种单一因素导致“变傻”还不能明确。
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
尚不能得出明确结论。不过现代麻醉采用的麻醉药物对人体影响极小,依据现有证据表明,短时间接受全身麻醉,并不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严重影响。
生孩子可以不痛吗?
早在100多年前,英国女王就使用麻醉技术实现了无痛分娩。近年来,由于麻醉学会的努力和推广,无痛分娩技术已经相当普及,生孩子已经可以做到不痛。
麻醉前应该注意什么?
如果是择期手术,麻醉前,作为病人应该注意几点: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严格执行术前准备事项,如禁饮食;大胆沟通,有疑问与顾虑多和手术及麻醉医生沟通。可以让麻醉医生在术前更好地评估病人整体情况。
来源:人民日报陕西分社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