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
在大学毕业之后会怀念自己的母校,
图书馆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呆过的地方。
我们曾在这里看书,上自习或者......
它使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完整,富有诗意。
所以,它是美丽的。
西安是一个高校云集的地方,
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各具特色,
哪所学校的图书馆才是最美的?
看了你就知道了!
西安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原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
北楼建于1961年7月,
建筑面积为11200平方米,
南楼1991年3月投入使用,
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
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
将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
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
图书馆将电子资源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235种;
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近24835种,
电子图书25万册。
图书馆还重视收藏反映
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原版书刊,
有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
从创刊号迄今连续收藏。
同时还收藏有大量的科技报告、
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技术标准、
专利文献和视听、缩微资料等。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西北地区文献信息中心
和陕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秘书处设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还负责管理国家教育部设在该校、
面向全国高校服务的外国教材中心和高
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工作站。
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馆舍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
图书馆馆藏丰富,
截至2007年底,
馆藏文献总量达269.64万余册。
西馆于1958年建成,
1984年在原基础上增盖了六层书库;
东馆是1993年底由香港知名爱国人士
邵逸夫先生捐资500万港币、
学校出资1750万人民币在原馆东侧建成,
面积为10600平方米。
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需要,
不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种类型、载体、
文种文献,突出“三航”和国防特色,
采取各种类型和载体文献相结合,
馆藏实体与网上虚拟资源相结合的办法,
构建学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
长安校区临时图书馆由教学西楼
临时图书馆和教学东楼临时图书馆组成,
面积约5000平方米,藏书约25万余册,
阅览室21间,阅览座位近500个,
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于
1949年8月1日在张家口由中央军委工校创建。
由逸夫图书馆、新校区临时图书馆组成,
建筑面积总计2.06万平方米。
截止2014年,
该校图书馆馆藏文献614万册,
其中纸质文献约234万册,
电子文献380万册,
中外文现刊1300种,
拥有45种平台的中外文电子资源,
数据库共计120个。
特色:科技查新
查新站是国家教育部设立的
具有部级查新资质的查新机构。
1997年被原电子工业部批准为
国家二级科技成果查新单位,
2007年1月被授权为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G10)。
查新站面向该校及省内高校、科研院所、
企业等开展科技查信与咨询服务。
西北大学图书馆
现在的图书馆由太白校区图书馆、
长安校区图书分馆组成,
总面积 25054 平方米 。
西北大学图书馆是陕西省高校
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馆
和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常委馆,
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图书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履行服务育人职能,
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优服务,
创新管理”的办馆理念,
为莘莘学子提供博览群书、
获取信息、颐养身心的服务平台,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图书馆由校本部图书馆、
东校区分馆两部分组成,
现有馆舍面积18603平方米,
阅览座位2500个;
实行一体化模式管理。
图书馆周开馆时间93小时;
网络电子资源实行24小时服务。
藏书217万册,
其中中文图书173.6万册,
外文图书14.1万册,
中外文期刊5633种。
同时还订购大量的中外文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及数据库,
自建馆藏特色全文数据库。
此外,图书馆还收藏有一定数量的
特种文献和视听资料。
学校图书馆办馆历史悠久、特色明显,
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土建类
和冶金类文献信息资源的
收藏中心和服务中心。
图书馆坚持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互补,
教育职能与信息服务职能相结合的原则,
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
切实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长安大学逸夫图书馆
总建筑面积46668㎡,
阅览座位4356个,
年平均接待读者120万人次。
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单位,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委员单位,
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单位,
CALIS会员单位,
全国交通“科技兴交”
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协作组组员单位,
全国建筑院校情报网副网长单位。
近年来,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已具备了13T的数据贮存容量,
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计算机网络及办公管理设备不断更新,
形成了多学科的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各校区图书馆之间具备了同步借阅、
异地借阅与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
并且通过与Dialog联机,
图书馆具备了文献信息的国际联机检索功能。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成立于 1958 年,
现由雁塔校区图书馆和临潼校区图书馆组成。
雁塔校区图书馆建于1984 年,
临潼校区图书馆建于2002 年 ,
全馆总面积 2.3 万平方米。
图书馆现有各类馆藏文献资料 150 多万册,
现刊 2000 馀种,电子版全文期刊近 9000 种。
馆藏文献与本校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
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矿业工程,
安全技术与工程为特色,以计算机、通信、
电气自动化、机械、材料、地质、环境、
建筑等学科为重点,
文、管、理、工兼收的多学科藏书体系。
现在,馆内的业务工作如采购、
编目、期刊、流通等均在
“ 汇文 ” 系统管理下进行;
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
外文图书目录、期刊目录
和多媒体电子文献目录的公共查询;
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
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网上
24 小时的图书目录、电子文献、
馆际互借、参考咨询、征订文献、
新书刊报道等信息的查阅、
检索和链接服务。
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西安石油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是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
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主体8层,局部地下室,
建筑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
造价约1.2亿,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
建筑体量在校园中独一无二。
图书馆在自动化、
网络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构建了先进的网络设施,
全面实现了图书采访、编目、
流通、书目查询、期刊管理等业务的自动化。
局域网与校园网、CERNET和Internet连接,
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本馆。
整个建筑外立面主要选用暖灰色材料,
局部采用深灰色与校园其它建筑在色调上进行统一,
亮度略高于其他建筑,使其标志性更加突出。
图书馆的一、二两层被设计成一个连续的基座的形态,
顶部两层和底部两层采用大尺度处理,
形成了有别于其它一切建筑的视觉效果。
图书馆南北两侧设置了两个条状的建筑形体作为主要功能块,
通过东西向连廊的设置形成了庭落,
使建筑在形式上充分地融入到校园中。
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
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
金花校区图书馆1.2万平方米,
阅览座位1000席,
临潼校区图书馆2.2万平方米,
阅览座位2000席。
图书馆建馆时继承了大量的珍贵文献,
又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和补充,
目前已累积收藏各类文献百余万册(件),
拥有中外文印刷型和电子期刊1万6千余种。
还收藏有大量的科技报告、学位论文、
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专利文献等。
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纺织、印染、服装艺术为特色,
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学科、
多种文献载体并存的文献保障体系。
西安工业大学
学校图书馆现由金花馆和未央馆组成,
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
其中金花分馆1987年建成使用,
建筑面积0.4407万平方米。
未央分馆2006年建成交付使用,
建筑面积4.3265万平方米。
在信息化建设上,
馆内有500多个有线信息点,
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图书馆,
每层公共区域都为读者配备了检索机;
图书馆网络中心也通过兆光纤与学校网络中心相连,
可供千读者获取图书馆文献信息;
与省内高校图书馆和省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建立协作,
可以跨空间享用资源。
经过50余年的发展,
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总量已达125万余册(件)、
中外文期刊近4800余种。
除纸本资源外,
在图书馆网站上还运行有Ei、SD、CNKI、万方、
书生等商家的电子期刊论文全文或摘要、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图书、
报纸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供全校师生使用。
西安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西安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面积4万平方米。
在功能设计上采用“藏、借、阅、研”
一体化管理模式,
具有外向型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品位和风格,
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采用开放式服务提供了条件。
内设阅览座位3000余席。
图书馆采用大连“博菲特”图书馆
集成管理系统和以“富士通”全光纤磁盘阵列、
IBM服务器为主干设备的网络环境,
主要工作流程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馆藏文献包括中、英、俄、日、德、
法、西、意、韩、阿、葡等近20个语种的图书,
纸质、电子图书文献总量300多万册,
中外文报刊1380多种。
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要,
已陆续引进了清华同方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方正工具书数据库、
万方外文文献检索平台等20多个专业全文、
文摘数据库,初步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为特色,
外语工具书和外语教学参考书为重点,
多学科、多专业文献资源共存,
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相结合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正式创建于1958年,
现有雁塔校区和长安校区两个馆舍。
雁塔校区图书馆建于1987年5月,
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长安校区图书馆建于2003年10月,
建筑面积27800平方米,
两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4200平方米。
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参考咨询、
信息查新、文献检索教学等服务,
与国内外15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文献资料交换关系,
是Calis中心成员馆、
是陕西省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成员馆,
是西北地区法学文献信息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由长安校区图书馆、
雁塔校区图书馆组成,
两座图书馆均为本校区标志性建筑,
古朴庄重、气势宏伟。
长安校区图书馆可使用面积32,305平方米,
雁塔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13,700平方米 ,
馆舍总面积46,005平方米。
截至2005年底,
累计纸本文献馆藏量达246万余册。
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4万余册,
其中古籍善本700余部,
9,000余册;地方志收藏较为丰富,
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
收藏有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
图书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重视国内外文献信息交流,
目前,与美国、英国、日本、香港、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高等院校
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
书刊资料交换关系。
并经常收到海内外学者和机关团体的赠书。
特别是上世纪,
在美国北美亚洲高等教育基督教联合董事会的资助下,
建立的西北综合图书资料中心,
收藏有大量外文图书和港台版图书,
在西北地区图书馆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陕西科技大学福慧图书馆
陕西科技大学福慧图书馆
为环形桶状仿古罗马斗兽场造型、
层层叠岩的建筑风格,占地6953平方米,
分为地上6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29.9米,
建筑面积 29720平方米。
严宽祜居士曾为
西安校区图书馆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并为严居士立的功德碑前合影留念。
学校图书馆是国内较早从事计算机应用的高校图书馆。
1993年开发了中文编目及流通管理系统,
并正式投入实际使用。
1996年11月引进深圳图书馆研制的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
全面更新了图书馆管理系统,
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全面计算机化。
2002年10月,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升级为ILASII2.0。
西安邮电大学图书馆
西安邮电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5年,
目前共有长安校区和雁塔校区两个图书馆,
长安校区图书馆面积23441㎡,
雁塔校区图书馆面积4986㎡。
目前馆藏纸质图书146万余册,
中外文电子图书数量为19万余册,
中外文期刊千余种,
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20余种,
并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
通过联采、自购、自建等方式,
建立了20余种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
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清华同方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
任何使用校园IP地址的终端用户
都可以上网免费检索。
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
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16000平米。
图书馆使用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实现了文献采访、编目、流通、
期刊管理、检索等工作的自动化。
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16000平米。
图书馆使用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实现了文献采访、编目、流通、
期刊管理、检索等工作的自动化。
电子图书总量约为88.39万册,
其中超星电子图书57.63万册,
北京方正Apabi电子图书8.3万册,
书生电子图书15.8万册,
五车电子图书6.66万册。
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
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筹建于1950年,
坐落于西安市长乐西路。
有一个总馆和西京医院、唐都医院、
口腔医院、空军医学系四个分馆,总馆馆舍面积12000平方米。
截止2003年9月,
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以生物医学为主的
印刷型馆藏文献达80.6万册,
馆藏期刊累计4582种(外文期刊2350种),
现期期刊1220种,网上电子全文期刊万余种。
现拥有生物医学为主体的各类数据库16种,
丰富的电子图书、教学课件、
视听资料等数字资源每年均在大幅度增加。
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
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95年,
其前身为使用面积仅有238平方米、
馆藏文献2万余册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图书室。
图书馆坚持多学科、多文种、多载体、
多途径、和高质量的“四多一高”原则,
积极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重点学科、
新建专业、外语类文献等实行重点倾斜政策,
并且注重引进电子文献数据库,
链接和整合网上资源,
馆藏纸质文献总量超过200万册,
涉及英、日、德、法、世界语等诸多语种,
电子文献150余万册。
西安培华学院图书馆
西安培华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85年10月,
图书馆总面积2.44万㎡,
其中高新校区0.08万㎡,
长安校区2.36万㎡(含新馆1.7万㎡),
馆藏图书总量 100多万册(件)。
到2004年我馆正式启用了北邮图书管理系统,
该系统运行速度快,使用方便,
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全国有300多所高校都在使用,
该系统包括采访、编目、流通、期刊、
公共检索等子系统;我馆有服务器4台,磁盘阵列2个,
计算机300多台,分别应用于文献建设部、
图书流通部、图书报刊阅览部、信息技术部等部门。
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
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上,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关肇邺教授主持设计,
采用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充分结合的设计理念。
图书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8328平方米,
阅览座位3500个。
该项设计参加了2010年由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
“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活动,
全国共300项工程荣获
“建筑创作大奖”,学院图书馆
与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等知名建筑一起位列其中。
除传统的图书借阅室、期刊、
外文、工具书阅览室,
还设有数字阅览室、
多媒体阅览室、现代视听室、等。
书香与建筑经典配合,
彰显大学底蕴之美。
简单大气,融入现代化的风格,
透露建筑之美;理念独特,
融入时尚人文的精神,
彰显大学底蕴之美。
西安外事学院图书馆
西安外事学院图书馆建于1992年,
由南校区图书馆和北校区图书馆组成,
馆舍总面积24,000平方米,
阅览自修座位2,600多席,
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220台。
两校区图书馆资源共享,
为读者提供借、阅、咨询、
信息一体化服务。
图书馆紧密结合专业设置、
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需求,
按照多元集纳的思路,
积极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形成了中外兼收、文理兼备、
电子资源丰富的馆藏特色。
截至 2007 年底 ,
纸本文献和电子文献馆藏量达200余万册(件),
各类报刊杂志2200余种,
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
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
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雄踞学院中轴线上,
地处林木青翠的白鹿原西沿,
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20740平方米。
楼体为一主两辅,主楼7层,辅楼3层,
随山就势,构思精巧,飞檐高甍,红瓦黄墙,
极具汉唐风韵。
新馆的设计理念是实用、大方,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
建筑采用模数式结构,柱网、层高、荷载三统一。
图书馆馆藏丰富,截止2008年10月,
馆藏量达到了157.6万册。
其中纸介图书83.6万册;
电子图书74万册。电子图书包括:
中国数字化图书馆20万册、
超星数字化图书馆30万册、
清华同方和万方数据公司的共6个数据库24万册。
图书馆2007年订阅报刊1148种、1200份。
西京学院图书馆
西京学院图书馆始建于2002年,
拥有书林和书苑两个图书馆,
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累计纸质文献馆藏量达138万册,
电子图书近100万册、
期刊7000余种(含电子期刊),
视听资料近500件;中外文数据库10个,
形成了以工科为主、
涵盖理、经、管、文、艺、
交通等学科的馆藏体系。
西京学院图书馆为西京学院标志性建筑,
2002年图书馆被批准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
2003年全省高校图书馆评比中,
名列全省高职高专类院校第一名,
2007年被评为文明图书馆,
2008年被评为优秀馆藏图书馆,
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图书馆优秀网站,
2010年被评为优秀馆藏书香奖等。
于是问题来了,
你最欣赏哪所高校的图书馆呢?
西安全接触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