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期刊资讯|《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6年目录1

[复制链接]

129

主题

170

帖子

6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1:5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可以订阅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简介《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大16开,144页,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6248,国内统一刊号:CN61-1391/C,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2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72,国外发行代号:Q2291。  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  学报主要有长安学研究、交通运输、经济与管理、新闻与传播、教育学、区域研究等栏目。  学报现为我国西部高校学报和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类学报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先后被评为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RCCSE核心期刊、陕西省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社科学报。

欢迎引用,及来函免费索取全文,邮箱skxbchd@163.com,电话02982334381。

长安学研究2016年第1期丝绸之路起点唐长安城的三大标识    周伟洲(1)

明清时期陕西的织造局与铸钱局    刘景纯(7)

先秦中国与古代希腊     赵世超(13)
2015年第1期张载思想研究的历史回顾    方光华,曹振明(1)

陕西帝王陵墓概论     徐卫民(16)

儒家的伦理思考方式——以《孟子》与生命相关的例子为据的讨论    潘小慧( 22)

作为媒介的驿道: 古代长安通西域的驿道考     张硕勋,王晓红,韩岩(28)

北宋时期儒学成为主导价值观体系的条件    简满屯(36)
2015年第2期周人之“德”为“明德”论——兼论殷周之“德”的区别    孙董霞( 1)

春秋五霸之异说及其流传    朱浩毅(9)

天下理念下先秦诸子的包容思想    陈荣庆(21)

文化遗址保护与关联产业和谐共生机制实证研究    曹林,裴成荣,张爱玲(26)
2015年第3期中国文化中生命体验与解释模式变迁    宋玉波(1)

理想化与存在性的交织: “禅让制”刍议     李友广(9)

黄帝祭祀的文化意蕴    何源(14)
2015年第4期关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见解    朱士光(1)

西汉长安都城建设的立体化趋向     王子今(5)

秦岭: 人类智慧活动述略    陈正奇(13)

关学传人孙景烈及其学术成就    王雪玲(20)

唐长安城坊市与雩禜空间    贾鸿源(26)

2014年第1期长安学研究述评     黄留珠(1)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徐卫民(7)

秦王朝国庆(“十月朔”)与新年的合一    王学理(15)

明清关中文学环境与“秦风”问题     常新(20)

唐代山水田园诗背后的城市意象    侯长生(27)

2014年第2期唐都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建筑     介永强(1)

“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影响    岳红记( 7)

中唐之后的长安与江南    梁中效(14)

从《史记·五帝本纪》看司马迁的学术研究方法    张华(20)

2014年第3期陕西贡院的历史变迁与价值    田建荣(1)

长安形象在韩国汉诗中的接受与嬗变    刘志峰(7)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赛神风俗的时空分布与文化意蕴     王永莉(14)

国家、民众与佛教: 西夏崇佛的历史心理探析    郝振宇(19)

2014年第4期西安佛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荆三隆( 1 )

孔子教育范式与中华文化传承    吴小强( 6 )

孝道与唐代人的衣食住行    季庆阳( 12)

从终南山隐逸现象看隐士涵义的古今转化    蒋波( 18)

2013年第1期陕西省省域形成历程及其条件论析    朱士光(1)

张载科举观及对关中士人教育观念的影响    田建荣(8)

李建成在初唐军政格局中地位的演变    曹印双(13)

新见两方有涉大明宫的墓志——兼说唐代文学、皇室婚配和仕进制度     胡明曌( 19)

唐代书仪中的丧服衣服图解析——以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为例    朱晓宇( 23)

2013年第2期黄帝陵所在地之我见     赵世超(1)

弘扬中华“智德”文化——以先秦孔、孟、荀儒家为据的讨论    潘小慧( 6)

法家的法治之再审视     刘宝才(13)

宋词中的“长安”意象     李世忠(18)

唐朝与印度的乐舞交流探析    赵喜惠(24)

2013年第3期代代相传: 祭祖与祭孔的血缘性与非血缘性传统      李纪祥(1)

传统道德与现代幸福生活     肖群忠(9)

儒学与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     邹重华(13)

清明与文明     葛承雍(17)

“雍”作为西安简称的合理性    刘闯( 21)

陕西军政府与辛亥革命    冯峰(26)

2013年第4期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新戏剧运动     李强(1)

张载经典阅读的方法论     李刚(7)

唐代宰相与科举关系研究     刘军华(12)

陕北人口姓氏变迁研究: 绥德吉镇马氏家族视角     梁严冰(19)

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性质研究: 陶器视角     田多(25)

2012年第1期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与上古蜀道主线路的移换    王子今,刘 林(1)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的主要发祥地: 长安    张熊飞(7)

西安地区部分尼寺调查、稽考     郭海文,景亚鹂,杨 戬(14)

法藏论华严宗“十玄门”与“缘起根据”     兰 天(19)

西安佛寺旅游资源双语文本编写原则与策略     周春艳,王国栋(24)

2012年第2期周文化与中华文明     陈全方(1)

项羽与关中     徐卫民(8)

大明宫初建时日考     龚 静(12)

汉初长者集团执政思想      侯海英(16)

2012年第3期论长安文化     黄留珠(1)

关陇文人薪火传承论     李 强(9)

战国秦瓦当艺术的文化审美意识     卢 花(20)

陕西书院的经费来源与用途述论     贾俊侠(24)

民国西安城市水利建设及其规划——以陪都西京时期为主     史红帅( 29)

2012年第4期中国史学与文化建设     瞿林东(1)

民族精神家园: 历史的回顾与当代重建     刘学智(8)

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肖云儒(17)

西安杨官寨遗址是中华文明首源象征地——中国聚落考古“三山一水”初步比较     胡义成( 21)

炎帝、黄帝、赤帝辨析     何 冰,刘存棣(27)

“纪念杜甫诞生1 3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会议综述     姜一慧,张 倩( 34)历史学2016年第1期
环境史视野下近现代云南城市化初探     刘翠溶(136)

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述评     熊梅,周宏伟(149)

2015年第2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阵法及其影响     王路平(130)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与陕西现代旅游业的兴起     杨博(135)

2015年第3期简论西南丝绸之路     方铁(114)

20 世纪以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述评     罗群,朱强( 121)

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概述     喻忠杰(132)

2015年第4期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     石强(125)

河东地区在汉代青铜文化中的历史表现     崔建华(133)

2014年第1期《易经》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理观比较     宋子昕( 100)

宋神宗时期的八阵法与阵图     王路平(105)

2014年第2期曹南冥与李退溪     张茂泽(100)

大传统的思想意义     赵周宽(109)

“开物成务,以前民用”——以章太炎《原道》为中心     吴晓华( 116)

2014年第3期象山心学崛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王星,廉永杰(13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方法和材料的新进展     李斌,吴晨,容波(136)

2013年第1期读解春秋早期的齐鲁两国关系     孙乾博(104)

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培养的启示      何世剑(111)

2013年第4期后革命时代革命党人的政治心境: 董霖个案     肖守贸,戴陵峰(10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荆楚岁时记》条考证     王莹( 111)

2012年第1期社会进化型史观刍议     李怀顺,王 建(109)

南宋两淮军事指挥系统运行机制     周燕来(120)

2012年第2期宋代城市新兴商业管理制度     王伟超(78)

伤时抑或遁世: 李侗政治情结之蠡测     刘 刚(83)

明清时期土地关系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屈昕璐,叶普万(88)

2012年第3期再论女真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     沙 勇(101)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的诗学阐释     何泽棠(107)

2012年第4期清代“汉宋之争”的政治因素与学术态势      车冬梅(112)
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论
2012年第2期
五千年民族血脉与文化自觉自信——2012 年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春龙( 21)

雅乐复兴的意义     龚鹏程(24)

侯外庐的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     方光华,兰梁斌(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     肖永明,戴书宏(41)

天道信仰及其现代价值     陈建明(45)交通运输2016年第1期“微笑曲线”视角下中国客车制造行业竞争战略及其优化      韩亮,仵琳,张敬,薛梅云(19)

出租车司机风险驾驶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边文莉,叶龙,郭名(25)

航空旅客登机策略研究综述     任新惠,张思雨(30)

2015年第1期汽车社会交通问题及共同体合作治理思路     胡金东,桑业明(41)

高速公路通行费标准下调的经济学分析     唐俊忠,吴群琪,贺竹磬(46)

基于价值链和“五力”模型的蔬菜产业分析     张敬,薛梅云,郑燕(52)

2015年第2期影响公路事业发展的4个经济理论问题      周国光(33)

信息共享对两级供应链风险传染的影响     张圣忠,杨波(38)

基于业务协同的邮政企业运邮服务外包风险控制     郝新军,王建伟,刘江龙,常向华(42)

2015年第3期中国快递运输量与货品价值测算     张程(20)

福建省农产品物流主要问题及模式探讨     韩亮,薛梅云,张敬(24)

安徽高速公路文化提升战略探析     丁先存,李菲(29)

2015年第4期“专车”进入后的出租车市场规制策略研究     罗清和,潘道远( 34)

交通政策对主卫城间多模式交通选择行为的影响及系统效益测算       马书红,孙言涵(42)

2014年第1期突破认识的囹圄,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论现代物流的特征及其发展思路      吴群琪,云虹,张圣忠( 32)

公路客运服务质量规制     樊根耀,吴群琪,王宇(38)

基于 AHP 的合资铁路运营管理模式选择     李玉旦,彭辉,王爱云(43)

2014年第2期物流产业融合研究综述与展望     张圣忠,毛德娇,庞春媛(24)

物流业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与实证研究     孙浩杰,李毅斌,郭联(28)

城市道路复杂网络单元脆弱性实证研究     张宏,李杰(33)

运输产品配置模型研究     张建(38)

2014年第3期租值耗散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在收费公路行业应用展望     徐海成,贾锐宁,白鹏锐(25)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收费公路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及对策     樊建强,徐海成(31)

网购物流运输服务质量的感知形象评价实证分析     李武选,樊根耀,王丽萍(38)

2014年第4期中国交通拥挤收费的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初步构想      宋顺锋,王家庭(22)

日本《交通政策基本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张改平,罗江可,荣朝和(31)

高速公路大件运输收费定价及其监管     丁琼(36)

2013年第1期基于服务逻辑的运输管理研究范式探析     樊根耀,李武选,王丽萍(2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物流上市公司绩效评估     张圣忠,张春娜(33)

2013年第2期中国物流“高”成本原因及其对策     常连玉,陈海燕(27)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企业竞争力评价     胡卉,吴嘉俊,侯于默(31)

基于交通平静化的一、二级公路交通安全研究      邱兆文,张广昕,孙晋伟(38)

2013年第3期公众参与下城市客运交通政策决策     安实,胡晓伟,王健(33)

高速公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苏金玲,杨云峰(39)

承赤高速公路特色景观创意设计     王亚玲,郝新利,孟德林,蒋庆薇(44)

2013年第4期城市道路拥堵收费的理论架构、实践效果及启示     樊建强,郝国瑞,童夏(31)

汽车共享的创新运营要素研究     王新源(39)

中国道路运输碳足迹研究     白晓莉,张圣忠(45)

2012年第1期交通建设“两个路网体系”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公共产品纯度理论            马 暕,尚 娟( 29)

基于威弗组合指数的重点货运产业调查方法      苏国辉,刘世铎,吴群琪(36)

2012年第2期基于DEA的沪深两市运输物流板块上市企业绩效评价    马 暕,李俊娟,姬长龙,张义珂(52)

伦敦立体交通对大西安交通战略规划的启示       惠西鲁(57)

2012年第3期基于集散效用和运输一体化枢纽布局优化模型     彭 辉,赵建华,靳朝阳(37)

高速公路广告资源受益主体辨析     赵 东(42)

2012年第4期中国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述评     王建伟,彭 嘉,付 鑫(37)

城际交通对促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量化分析     谢富春,张玲玲(43)哲学2016年第1期儒家生态思想     张茂泽(83)

批判与超越:现代工程与主体形而上学     高海青,姚宇臣(9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哲学意蕴     张涛(96)

《论语》中的隐性德育智慧探析     张彧,陆卫明(102)

2015年第1期《老庄道家与环境哲学的会通研究》后记     谢扬举( 137)

2015年第4期公民生态人格缺失的伦理审视与建构      高雁(78)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发生学审视     王振民,马征,彭青(83)

现代性历史境遇下儒学理论发展的策略抉择     孙晓喜,吕洋(90)

公共行政道德化: 新公共行政社会公平观的现代价值     苏礼和(95)

2014年第2期构建现实历史发展过程的价值哲学研究新范式     周树智(85)

庄子基本思想平议     谢扬举(92)

2014年第3期老子的社会理想及其历史嬗变     杨选德(110)

当代人幸福感危机的辩证反思     张怡(116)

2014年第4期中国哲学的四个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王国良(81)

中华文化的修行之道与生命智慧     漆思(89)

生命伦理原则主义的中国式困境、成因及出路     陈化,任俊华(97)

牟宗三“心体”是王阳明“良知”吗?     王春梅,李世平(103)

2013年第1期劳丹对“无奇迹论证”的质疑     杨伊(79)

中国社会转型视域下的“民生”价值意蕴       魏红征(84)

2013年第2期论宗教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杨玉辉(67)

孔子的人性论     张茂泽(71)

李泽厚美学原点探究      韩小龙(77)

逻辑的历史与现实的历史——波普尔与库恩科学观之比较     何红娟( 86)

2013年第3期存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价值哲学意蕴     戴生岐(68)

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新论     王聪聪,赵婷(76)

城市精神的哲学思辨     张伶俐(80)

2013年第4期意向性在心灵哲学转向中的意义     汶红涛(51)

《春秋公羊传》之三世     李静( 58)

许建良的庄子道德哲学研究综述     兰辉耀(64)

2012年第1期黄道周礼学思想论略     杨毓团(61)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哲学转向      刘 洋,陶庭马(68)

2012年第3期《庄子·应帝王》新论     梁 枢( 91)

对罗尔斯差异原则的批判——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正义观为视角        郑元叶,闵 军( 96)

2012年第4期“一体多元”论     梁 枢( 72)

西方文明“双希”传统的哲学思考     张晓立(80)社会学2015年第1期社会法治调查的真实性及其进路     霍宏霞(109)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管理改革探索     高雁北(114)

拜物主义的形成根源及其治理对策     贾艳霞,邓红梅(119)

2014年第3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总体增置的综合评价     李萍,陆路(122)

“常回家看看”的法律分析     王振( 126)

2014年第4期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宗教接力”     施惠玲(127)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模式实证研究     樊海强,张鹰,刘淑虎,赵立珍(132)

《带灯》: “说”出的乡村现代化之痛     张连义( 136)

2012年第2期行为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程承坪(109)

从分工到团结: 对涂尔干职业群体观念的 AGIL 分析     赵 劲(116)文学2016年第1期由报告文学创作看延安文艺转型     商昌宝,邱晟楠(126)

文艺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之辨     陈志华(131)

2015年第1期辖域、解域与古代丝绸之路书写的新航线        王春泉(124)

萧乾小说中的家园想象与诗意的生成       牟利锋(131)

2015年第4期杜诗数词的多重意义     魏耕原(113)

宋代美学视野中的杜甫观     梁桂芳(119)

2013年第1期“苏学盛于北”与金词的发展历程     胡梅仙( 117)

2013年第2期“他者”眼中的鲁迅形象——以夏志清、司马长风、顾彬为考察中心     禹权恒( 108)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小说价值取向      杨丽(115)

2013年第3期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融合艺术——以程抱一的法语诗歌为例       李虹,牛竞凡( 103)

长篇小说《金城关》方言运用的艺术技巧     霍忠义(108)

2012年第1期从常规范式到科学范式的解放——中国媒介批评路径转型      郑 恩( 96)

弥尔顿与英语史诗简论      陈敬玺(104)

2012年第4期美国国名译法在近代中国的滥觞、嬗变与确立       王 剑(117)区域国别研究2014年第1期从文明交往视域解读希腊化时期中东城市      车效梅,续亚彤(77)

伊朗人口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冀开运,冀佩琳(84)

2014年第2期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立法评析     王三义,张晓阳(80)

2014年第3期美国与以色列关系的再思考     范鸿达(104)

2013年第4期美国当代流行文化批判     张晓立(74)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张晓娟,马静(80)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微信号:lsdlyjzx轻轻一按即可关注我们的微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heme by Win8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