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偏僻的闽南山村到国际一流的金融城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144

帖子

5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09:5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何建木老家宅院俯瞰珍地村景(2016年8月12日摄)
何建木办公室的窗外是黄浦江和亚洲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2016年8月29日摄)

从偏僻的闽南山村到国际一流的金融城
——记湖上中学校友何建木
作者:汤洪宁(《海上安商》杂志主编)

一张红润而黝黑看似有些粗糙的脸,他说那是此前终日被新疆的日照与风沙打磨的;戴着一副深色眼镜,这让他与学者的身份近了许多;说起话来,声音不大,但语速快而流畅、用词新而得体,能有这副好口才是需要墨水和丰富的履历……翻开他的简历,你就明白他的底气有多足!1996年,他从福建安溪铭选中学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国家级人文社科基地班,毕业时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经学校推荐赴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三年后毕业又一举考入全国著名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到政府系统工作,曾任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改革处副处长,现任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办公室副主任兼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
他叫何建木,一个从安溪县湖上乡珍地村走出的高材生,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如今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名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从事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学者型领导干部、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的职业经理人。他的故事,就是一部当代都市凤凰男的励志人生。何建木在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察看物业维护情况(2011年12月9日摄)
   
            艰辛千里求学路

何建木在家排行老大,作为一个在闽南偏僻农村的穷苦农家孩子三兄妹中的老大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他少年时代的真实写照。在成长的路上,他说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都是艰苦日子,但也感谢这些艰苦岁月最终成为今天的宝贵精神财富。
何建木出生的百年老宅如今已经荒芜(2016年8月12日摄)
何建木少年时期成长的宅院——珍地村前山”珍碧居“(2016年8月12日摄)

想起儿时在村子里上小学、读初中,何建木深有感触,“忆苦思甜”:平时基本都是就着蒸红薯喝稀饭,除了大量的素炒蔬菜外,还经常拿萝卜干或者腌藠头当菜,日常还把红薯淀粉、槟榔芋头、马铃薯等杂粮当主食。父母一年到头勉强养了一两头猪,到年底宰了,卖得钱用于购买大米,充抵一家人在一年不够吃的粮食。父母每天都要在村子里的石灰矿上打工,中午不回家,因此何建木早上放学后还要回家煮饭、煮猪食,喂猪喂鸡喂鸭,下午放学后还要到地里拔草喂兔子、摘菜烧晚饭,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为父母分担了大量家务活。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何建木也没落下任何学业,每天上课认真听讲,早晨天刚亮就起来在田间地头大声朗诵语文和英语,夜里坚持每天到学校晚自习、做作业,温习功课,每天晚上基本要到9点钟才回家。虽没有古人“悬梁刺股、萤窗雪案、照壁透光”的寒窗苦读,毕竟年代不同,但与古人相比,处境十之八九相似。1993年7月,何建木从珍地学校初中部(当时每个年级仅有1个教学班,1996年珍地学校初中部改为珍地中学,2009年9月撤并入湖上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进入安溪铭选中学高中部学习。
何建木就读的珍地学校初中部(2016年8月12日拍摄)
何建木为母校题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进入高中,由于学校在安溪县城,离家有五十多公里远,何建木只得在校当寄宿生。不过,这让他节省了大量做家务的时间,因此学习更是如鱼得水。他爱好文学创作、热心写作,于是当上了学校《钟韵》文学社的创刊副社长。他喜欢学生工作、热心公益、于是当选了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校园之声”广播站站长。他嗜学如命、成绩优异,高一年一直是班级第二名、年段前十名;高二文理分班时,他选择了文科,从高二年级开始,他一直保持年段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1996年3月,何建木荣获“泉州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1996年7月,何建木高中毕业,以高分考入云南大学。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激动、兴奋,十年寒窗苦读换来今天成功的喜悦一起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作为铭选中学的优秀校友,何建木的事迹激励着学弟学妹努力学习(2012年11月摄)

许多年后,每逢新生开学的日子,当何建木在上海的高校校园目睹许多学生家长开着豪车送子女来学校报到时,无不感慨万千,不禁想起自己上大学的那年那月。1996年9月,18岁的何建木从偏僻的珍地村,要出远门到昆明上大学。他万没想到,从此他将踏上这一生最遥远的求学之路。那时交通不便,道路不仅小而崎岖,从家里出发,要翻山越岭才能进入城市。如今高铁动车已经很方便,但当时福建境内铁路还是单线,等级差,火车一路走走停停,像老牛拉破车,又慢又老旧。何建木去远方求学的那天,他早上6点起床,从珍地村坐班车到安溪县城已是上午9点,从县城坐长途汽车到达厦门已是下午2点半。然后,在厦门乘坐下午3点半开往南京西的绿皮火车,硬座,历经22小时到达江西鹰潭站下车,已是次日下午1点。在鹰潭转乘一趟从上海到昆明的T79次列车,要在当天晚上9点45分到达鹰潭站。何建木到了鹰潭站走出车站,还需等待8个多小时才能转乘T79次列车。怎么打发这时间?平日爱看书报刊的何建木到报摊买了一份当地报纸,走到鹰潭月湖公园的草地上看报休息,坐等列车到来。到了晚上6点多光景,从公园出来,到路边吃了一碗炒米粉当晚饭。之后,他就在车站洗手间水龙头用凉水洗一把脸,进站排队等火车。
鹰潭火车站规模小,那时等坐车的人多,尤其是外出的民工,他们争先恐后挤破车门进入车厢。少年何建木被挤在人堆里,被人推来搡去,累得差点晕过去。经过几次努力,他都没能挤进车厢。怎么办?当他看到专门有人帮旅客托举人从车窗内进入,何建木想实在没法挤进车厢,也只得花上50元让人帮他举起,整个人从车窗外被推送进车厢里面。列车从鹰潭到昆明的运行时间是49个小时。如此算来,从安溪出发,要到第5天上午才能抵达昆明,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想起这番艰苦求学路,何建木心有余悸,后来寒暑假索性不常回家,留校学习或出去打短工,不仅为家里省钱,也躲过上学的一路艰辛,还可以为自己挣开学后的生活费。

                  无穷力量是知识

开学后,班主任组织了首次班级全体同学碰面会,让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何建木出彩的口才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赢得同学老师的满堂喝彩,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的话音刚落,就迎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整个上午班级活动中响起的唯一一次掌声。最终,何建木被同学们一致推举为班长。
大学时期的何建木(1996年10月3日摄)

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该校最强势的重点学科,西南联大时期一大批前辈学者带来的扎实学风尚存,因此进入历史学国家基地班之后,何建木像一只鱼儿游入知识的海洋,不断遨游在学海深处,做深呼吸,汲取知识的养料,视野也变得更加宽阔。何建木平时格外努力学习专业课,十分关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关注学术研究,勤学好问,做笔记,提看法,大二时就尝试撰写各类学术论文,还担任了历史学系系刊《鹦鸣》杂志的主编。课余时间,何建木还积极组织、带领同学参加校、系各类活动,他的良好表现获得了学院领导的大力赏识,被推选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本科期间,何建木多次荣获云南大学一等奖学金和“云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2000年本科毕业时,何建木以优异成绩获得研究生考试免试待遇,被学校推荐到西北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坐落在古城西安,学风淳朴厚实,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同志就是西北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何建木是王岐山的校友也是系友。西安距离福建安溪家乡依然遥远,逢寒暑假来回家乡一趟要花好几百甚至上千元,这对何建木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他在学习期间还积极到外校兼职,同时在西安翻译学院、欧亚学院、西京大学等院校担任兼职讲师,为这些院校学生教授外语和国际贸易。何建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以自身的求学经历谆谆教诲学生勤学上进,反复告诫学生们“勤能补拙”的道理,受到了兼职院校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获得了“西京大学优秀教师”、“西安翻译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如今兼职的何建木老师拥有遍布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学生,有不少优秀学生也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个别还成了身家过亿的民营企业老板或者远渡重洋安家落户,其中很多学生如今还与何建木老师有联系、逢年过节还会寄来贺卡或月饼,以表达他们对何建木老师言传身教的感激之情。到高校兼职,可以赚些课酬,除了用于自己生活学习外,还可以节约一些给家里寄去,减轻父母的负担。何建木时刻记着,自己是家中长子,要为父母分担,尽力为弟妹提供一些读书生活费用。

                   扎根都市求发展

2003年,何建木即将硕士毕业,摆在他眼前有三条路:继续求学,攻读博士学位;考GRE和托福到国外留学;找一份工作。何建木当时心里还是有所追求,想继续升学深造。于是他先参加了托福和GRE考试。成绩出来了,托福600分、GRE2100分,凭这一成绩足以申请到美国排名前四五十名的大学就读硕士。由于后来申请到的美国大学奖助学金待遇相对一般,何建木觉得海外留学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于是他毅然放弃留学,而选择攻读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生。2003年3月19-20日,在复旦大学4号教学楼,何建木参加了2013年度博士招生入学考试。考试成绩揭晓,何建木的专业课和公共课均名列第一。2003年9月,他开始师从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振忠教授,专门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和社会文化史。何建木在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校名碑前(2014年10月22日摄)

较之之前的学校生活环境,博士生的条件改善了许多,社会地位和国家赋予的待遇也不同。何建木住在复旦北区研究生公寓,4名博士生共享一套房,每人一间,房间装修及供电等设备配备良好。在这样的优越环境里学习,何建木觉得自己不搞出名堂出来,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学校,更对不起含辛茹苦供养他长大读书的父母。于是他开始专注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潜心于徽商研究,查阅大量资料、陆续撰写学术论文,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荣获复旦大学一等奖学金。从2004年开始,何建木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不断在全国各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先后在《史学月刊》、《安徽史学》、《史林》等核心期刊发表了7篇专业论文,其学术成果获得了同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引用。比如,刊发在《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的《论远古时期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一文,从本科时期开始就构思、硕士时期形成主要观点、博士期间撰写刊发出来,采用考古学、文物学、民族学、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学科进行综合理论研究,史料详实、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论可靠,因此论文刊发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目前依然保持较高的被引用率。2006年6月,何建木撰写50余万字博士论文《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清民国婺源为中心》,顺利通过复旦大学学术评定委员会评审并获得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何建木也正式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6年7月,何建木作为引进人才到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在中共南汇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成为一名公务员。后因工作需要,何建木于2007年7月下基层锻炼,先到南汇区申港街道办事处组织人事科工作,后转任泥城镇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主任科员。有了扎实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2008年12月,何建木调至南汇区发改委工作,担任办公室主任、产业发展科科长。2009年5月,浦东新区和南汇区合并,何建木转任浦东新区发改委综合发展规划处、经济体制改革处(综合改革处)任职。今年8月,根据组织安排,何建木又转任到目前中国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企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国际化导向的“法定机构”——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任职。何建木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挂牌仪式会场担任会务筹备(2016年8月24日摄)

在工作之余,何建木依然热衷于学术研究,陆续在学术期刊发表区域经济学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积极为推动浦东区域经济发展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建言献策。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何建木荣获了“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省级荣誉称号。2014年10月,何建木还被派往美国,参加“上海市中国自由贸易规则谈判培训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考察,被安排在加州大学长滩分校,系统学习美国自由贸易区、反垄断法、税收政策、港口物流、城市建设、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从国内到国际,何建木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业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为他成功转型成为扎根于世界级中央商务区——陆家嘴金融城的职业经理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援疆建设展才华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无疑遥远而神秘。新疆的发展建设也时时刻刻牵着中国人的心。1997年,中央决定开展对口援疆,从那时起,上海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援疆干部对口支援新疆建设。2010年8月,何建木被市委、市政府选拔为上海市第七批援疆干部,奔赴南疆最艰苦的喀什地区莎车县工作,担任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莎车分指挥部成员、莎车县发改委副主任、莎车县委援疆办副主任,主要从事上海援疆项目管理和对口援疆各项工作。何建木在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检查援建项目档案

甫进疆,何建木就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劳累,忘情地投入援疆工作,下乡调研、编制援疆工作计划、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莎车县县域面积89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多达85万,是全新疆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南疆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每年县级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不足2亿元,而且南疆地区反恐维稳的整体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对口援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经过三个月不辞辛苦的深入调研,何建木全面深入掌握了莎车县的基本情况和当地风土人情,与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上海市对口援疆三年规划》和《年度援疆项目计划》。2011年,上海援建资金共计安排29个项目,总投资达6.5亿元;2012年上海援建资金安排40个项目,总投资达6.89亿;2013年,上海援建资金又投入35个项目,总投资7.2亿元。三年间,何建木参与推进上海援建项目资金总计超过20亿元,项目涵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惠及全县各族广大人民群众。经过三年多上海对口援建,莎车城乡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12月,何建木圆满完成对口援疆建设任务,带着新疆人民的深情厚谊,平安返回上海。
何建木深入上海援建工地开展建设检查工作(2011年9月26日摄)

援疆三年多时间里,何建木完全融入当地,始终把自己当成莎车人民的一员,与他们共同工作生活,每天奔走在相对广阔而荒凉的城乡小镇村落。南疆的气候日夜温差大,白天阳光普照,烈日灼烧,夜晚又寒冷无比,何建木人晒黑了,脸变得粗糙了,于是有了本文开头我的第一句描述。但他的骨骼却更加硬朗了,长期在书斋做课题、搞研究的他经过基层一线的雨露阳光,显得更精神,干劲更足。援疆三年多时间,何建木与南疆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他经常在工作之余,施展自己出色的文学才华,写下大量南疆题材的散文随笔,发表在沪疆两地的《解放日报》、《新疆日报》等各大报刊,正如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经典歌曲《深情的土地》,热情地讴歌着南疆的风物与人情,豪迈地抒写着援疆壮举。
何建木在上海援建的莎车图文中心前留影(2013年12月28日摄)

如今,何建木拥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他的爱人蒋静是一名“80后”,也是公务员,现任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人事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是所在单位里年龄最小的副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也是所在单位唯一的“80后”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他们夫妻俩相互支持,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在生活中,夫妻俩互敬互爱,漂亮可爱的女儿何知延已经6周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何建木与女儿何知延在无锡鼋头渚(2015年3月21日摄)

如今,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何建木乡贤正投身于浦东“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即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生华年。他说,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奉献给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更要为陆家嘴金融城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城和全球最佳CBD,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为此,我们深深地祝福他。何建木曾经工作过的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中心(2016年8月24日摄)
(本文曾刊发于《海上安商》杂志2015年第3期,略有修改。作者:汤洪宁)
联系我们:axhszx2015@sina.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乡村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heme by Win8mi